本文是一篇建筑學論文,通過實踐證實了觸媒應用策略的可行性與實效性,并初步得到如下結論:1)觸媒策略的實施是一個隨著街區條件變化彈性調整的動態持續性過程。在觸媒反應的過程中觸媒載體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產生相應的變化,結合初期陽明路、至圣路騎樓商業街及攀高鋪片區觸媒效應釋放的效果反饋,對第一階段的觸媒效應控制進行調整,將第一階段的觸媒效應重新進行劃分為多個更小范圍的觸媒效應片區,通過調整使后續觸媒效應向著快速高效的方向發展。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發展背景
隨著我過城鎮化發展速率越來越高,城市發展由量變逐漸轉向質變,城市發展的需求也由原來的增量發展逐漸轉化為存量發展。歷史文化街區的“區位”與“歷史”都是時間的社會構成,有著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屬性,使其成為城市存量挖潛中的稀缺資源。
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贛州古城內,20 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贛州市追隨我國城市發展模式,其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舊城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建立新城區,城市的中心也由老城區向新城區轉移,年輕的居民搬進新城區,古城區逐漸走向衰敗。經濟快速發展后也給古城區帶來無序的后果,居民注重利益,用現代多層住取代老建筑,古城傳統風貌慢慢被吞噬,古城生活環境質量越來越差。本世紀初,贛州市開始重視對古城的保護更新,探索古城發展戰略研究,將歷史文化街區作為重要的保護更新對象,如何使歷史文化街區成為為城市發展的動力之一,提高保護歷史文化的意識,成為現在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1.1.2 歷史文化街區發展趨勢
歷史文化街區是活態化的文化遺產,其組成部分包含原住民、功能業態,歷史文化、建構筑物等,面對街區物質空間衰敗、文化流失、活力喪失等現實問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管理及開發的方式不同等問題,使得我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與困境。保護與跟新的方式不合理,業態雜亂,不同的風貌景觀日漸趨同,歷史文化街區同質化現象嚴重,忽略原真性的保護,過度商業化破壞街區格局、風貌與環境,使得原住民被迫離開老街,人口流失造成街區空心化,街區缺乏人氣與活力,歷史文化記憶流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日益彰顯。如何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合理的保護與更新,使其順應城市發展,做到延續文脈、彰顯底蘊、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同時,注重以人為本、活態保護,為城市增添活力,發揮其特色價值,成為我們亟需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基于現階段國內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的成果,深入研究城市觸媒理論,以期通過尋找兩者之間的契合點,構建具有可行性與實效性的觸媒策略,用于指導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實踐,以期實現街區的活力復蘇,提升街區環境品質,使街區可持續性發展,為贛州古城發展注入活力?;诖?,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參考。
1.2.2 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城市觸媒”理論,最初是作為城市設計方法被提出的,其作用原理是不破壞自身屬性為前提,通過引入新元素改善周圍元素,引入外生動力激活內生動力,隨著觸媒效應的擴大,影響整個片區可持續性的活力發展。將該理論應用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以期利用其小規模、漸進式的更新特點,探尋歷史文街區保護更新的具體操作方法,不僅能擴展城市觸媒理論的應用研究,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模式探索具有現實意義,補充其理論內涵的同時彰顯其理論價值。
(2)實踐意義
國內引入“城市觸媒”理論起步較晚,研究深入但不夠系統,尤其在實踐方面透漏出其系統性不足,缺乏對其實效性的研究,但是其作為一種城市更新理論,具備的小規模、漸進式的特點對指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希望通過對該理論的研究,可以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工作起到正向的策略性指導,在街區內選擇合適的觸媒,并對其進行重塑激活,在其發生反應的過程中對觸媒效應進行控制和引導,從而實現街區的活力復蘇,本文以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圍繞觸媒理論進行實踐探索,以期探索具有可行性與實效性的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策略。
............................
第2章 城市觸媒理論及歷史文化街區相關研究綜述
2.1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相關研究
通過對國內外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綜述,了解其發展歷程,匯總相關的理論、思想及法規,尋找相似性與差異性,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的同時,思考如何實現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
2.1.1 國外歷史文化街區相關研究
國外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戰爭導致大量建筑被破壞,經濟受損,各個參戰國家急需為大量人口提供居住空間,致力于恢復經濟,開始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興起了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當時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知識存在片面的認知,但要快速恢復經濟及建構房屋,開始盲目大拆大建,雖然迅速新建的建筑滿足了居住需求,但是城市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文、歷史及城市特色被破壞,緊接著工業的快速發展誘使城市發展向郊區邁進,城市中心越來越衰敗,經濟蕭條、人員流失,城市歷史文脈斷層,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當城市的建筑風格越來越相似時,人們逐漸意識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消失了,反思城市千篇一律的推到重來、大拆大建的模式是行不通的,開始重新重視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及重要性,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頒布一系列的法律條文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由此,城市也進入漸進改造開發模式取代原有的大拆大建模式。
1933 年第一個國際公認城市規劃性綱領文件《雅典憲章》頒布,強調城市與其周圍地區應形成整體性研究,規定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應采取保護措施,不可以破壞;1962《馬爾羅法令》的頒布,建立保護區制度,針對歷史街區保護立法,規定對有價值的歷史地區劃定保護區,并納入城市規劃化中,嚴格管理;1964 年《威尼斯憲章》肯定歷史文物建筑的價值與作用,明確概念定義并提出保護的國際原則,強調對歷史文物建筑的修復應形成檔案記錄;1976 年《內羅畢建議》強調了歷史地區及其環境的整體性,鼓勵積極保護,并制定保護原則及保護措施;1977 年《馬丘比丘憲章》基于《雅典憲章》完善,強調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注重公眾參與規劃中,注重城市個性與特性發展,保護、恢復與更新現有歷史建筑及遺址應同城市建設結合,延續活力并促進經濟發展;1987 年《華盛頓憲章》正式提出歷史城區的概念,對歷史街區的傳統文化價值給予肯定,并制定了詳細的保護內容。
............................
2.2 城市觸媒理論的相關研究
通過研究城市觸媒理論的產生及國內外發展狀況,分析其作用原理與作用特征,了解其應用范圍、條件及效果,論述國內外對理論應用的發展現狀,尋找差異性與相似性,為本文應用性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2.2.1 城市觸媒理論相關概念解讀
城市觸媒:在《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城市觸媒是指城市中的元素,它可能是一間旅館、購物中心或交通中心,也可能是博物館、戲院或設計過的開放空間,或是構筑物柱廊或噴泉。觸媒是由城市所塑造的元素,然后反過來塑造城市本身環境,具有反哺性,觸媒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城市觸媒的目標是促使城市可持續性漸進的發展,且觸媒本身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最終產品,而是可以刺激與引導后續開發的元素。[8]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元素都適合作為觸媒,同理,對于歷史文化街區,觸媒是街區這個小的城市環境所塑造的,因此也可以反過來塑造街區環境,為了與城市觸媒區分,在沒有被選擇作為觸媒之前,例如調研階段,本文將其依舊稱為元素,被選擇的元素稱為觸媒載體。
觸媒效應:事物在發生變化的過程中起到的促進效果或媒介作用,本文指活性觸媒載體重塑與激活的過程。
.......................
第 3 章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的觸媒策略...........................20
3.1 構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中的觸媒策略框架 .................. 20
3.2 觸媒準備 ............................ 20
第 4 章 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現狀解析.................31
4.1 街區概況分析 ................................ 31
4.1.1 區位分析 .............. 31
4.1.2 規劃范圍 ....................... 33
第 5 章 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的觸媒實踐研究.................52
5.1 觸媒準備 ................... 52
5.1.1 物質性衰敗的城市觸媒角度............... 52
5.1.2 非物質性衰敗的城市觸媒角度 ....................... 52
第5章 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的觸媒實踐研究
5.1 觸媒準備
5.1.1 物質性衰敗的城市觸媒角度
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物質性衰敗有歷史年代、自然風化、人為改擴建或維護不及時等因素。街區現存建筑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建筑結構主要是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無論是結構還是材料都經歷時間較久,建筑老化;建筑物自身的風化,或因雷電、失火等造成建筑物受損,加上居民缺乏保護意識與專業修繕知識,對建筑修復不及時,加速建筑破損程度;此外有的居民因現狀居住空間不能滿足正常生活需求,在原有建筑基礎上加建或改擴建,甚至私搭亂建簡易房。以上所有原因綜合起來促使街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