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工程管理論文,本文首先從總包商和分包商在安全管理過程中承擔的責任和扮演的角色出發,分析了總分包商安全管理的關系特征,又從實踐和理論分析了總分包商安全管理協調合作的基礎,強調了總分包商安全管理構建兩級供應鏈的必要性。通過分析總分包安全管理的影響因素總結出雙方安全管理協調障礙因素,根據協調障礙因素以及總包商面臨的實際問題。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建筑業長時間以來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因就業容量大,產業關聯度高,一直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國民經濟轉型產生著重要影響,產業升級和轉型對建筑業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 2019 年,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包和專業分包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4.84 萬億元,同比增長 5.68%;完成竣工產值 12.38 萬億元,同比增長 2.52%;簽訂合同總額 54.50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24%,其中新簽合同額 28.92 萬億元,同比增長 6.00%,實現利潤 8381 億元,同比增長 9.40%。建筑業生產總值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而增加,如圖 1.1 所示。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
1.2.1 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對建筑安全管理的相關研究進行得較早。Jannadi[6]等在 1970年研究了建筑事故率與安全水平的相關性,發現隨著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事故率降低。1995 年,Arciszewski[7]等介紹了基于 STAR 方法的機器學習在建筑事故中的應用及其預防的可行性研究結果。2003 年,Hinze[8]等對三個不同專業的承包商的安全表現進行了研究,探究了它們受到的不同影響因素,發現對員工進行藥物測試和培訓可以為安全表現帶來積極影響。2009 年,RM Choudhry[9]研究了安全氛圍如何向承包商,專業承包商和行業參與者提供知識和態度,使他們能夠獲得更好的安全績效,從而從中受益。結果表明,安全氛圍可以用作評估和改善在建項目現場安全的有效措施。2013 年,Yingbin Fen[10]等人通過對安全投資、安全文化與項目風險對建筑安全表現的交互影響的研究發現,三方面對建筑項目的安全表現具有協同效應。2014 年,Hinze[11]等通過對美國最大的 49 家施工企業的安全管理程序的研究,結果發現更正式的安全管理程序會對安全表現產生正向作用。2016 年,Golovina[12]等介紹了基于 GPS 數據、環境條件和設備類型自動生成的個性化安全性能報告,為新安全參數的定義和實驗驗證作出了貢獻。2017 年,María[13]等研究回顧了有關 BIM 和建筑安全的現有文獻,發現 BIM 可以快速自動識別潛在的安全隱患,并使用自動化的方法進行預防。2018 年,Hwang[14]等對新加坡綠色建筑與常規建筑項目之間的安全性能和關鍵安全問題進行調查和比較,結果表明,綠色建筑工程項目的事故率高于傳統建筑工程項目,基于此建議了一套特定的解決方案,以改善綠色建筑施工項目的安全績效。2019 年,Lee[15]等將風險指標與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提出長期的風險管理方法,這種方法使施工管理者更容易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管理安全風險,及時采取適當的策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
2 相關概念及理論概述
2.1 相關概念
2.1.1 建筑安全管理
建筑安全管理在這里指的是建筑安全生產管理或者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指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筑安全監督管理機構、建筑施工企業及有關單位對建筑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工作,進行計劃、組織、指揮、監督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動。
由于建筑施工行業的特殊性,至今發生在建筑過程中的從業人員死亡人數不計其數。1956 年 5 月,國務院頒布了《建筑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標志著我國為了促進建筑業安全健康發展出臺了法律法規層面的保證措施。2000 年 1 月 24日溫總理簽署的第 395 號國務院令《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標志著建筑行業有了專門的安全生產法規。
我國學者葉連優[60]最早概括的建筑安全管理內涵包括六個方面:(一)消除施工生產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工傷、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使員工順利地進行生產;(二)落實勞逸結合,實行女工勞動保護;(三)做好施工機構設備、工具的檢修保養;(四)加強施工現場平面管理,實現文明施工和環境保護;(五)推進科技進步,保障施工安全;(六)以安全促進實現效益目標。通常人們將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出現作為保證安全管理的手段,普遍認為從人、物、環境、管理、法規五大方面是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因素來源[61]。
安全管理最簡單、最直接的目標是保證生命財產安全,因此依靠現代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是逐步提高我國建筑行業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徑,只有全面地理解安全管理內容,豐富安全管理知識,才能拓展思路,膽大心細地進行建筑安全管理,變傳統的安全管理為現代安全管理,才能較全面地對建筑生產安全進行預控。
2.2 相關理論
2.2.1 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一個經濟學理論。它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 1937年在其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它的主要思想是:為了使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最低,把交易作為分析單位,找出區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樣的交易應該用什么樣的體制組織來協調。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1975 年 Williamson[68]將交易成本區分為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和違約成本等。1985 年 Williamson又將交易成本理論加以區分和整理,分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69]。
基于總包商和分包商的關系,雙方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應當是尋求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的一種關系。
2.2.2 粗糙集三支決策理論
粗糙集三支決策(3WD)理論是加拿大華人學者姚一豫(Y.Y.Yao)教授在上世紀 90 年代提出的一種新的決策粗糙集理論。他拓展了 Pawlak 提出的粗糙集理論,引入了 Bayes 風險決策理論和三支決策語義,使得經典粗糙集模型在處理不確定性知識獲取和數據處理具有了更加可靠的理論依據和語義解釋[70]。
3 總分包兩級建筑供應鏈安全管理協調障礙因素識別................... 20
3.1 總分包安全管理的關系分析........................ 20
3.1.1 安全管理的關系特征........................... 20
3.1.2 安全管理的協調基礎................................. 21
4 總分包兩級建筑供應鏈安全管理行為決策協調策略.............................. 31
4.1 安全管理行為決策的三支決策模型............................. 31
4.2 算例分析.................................... 34
4.3 本章小結........................ 41
5 總分包兩級建筑供應鏈安全管理成本分擔協調策略........................ 42
5.1 兩級建筑供應鏈安全管理成本決策模型構建....................... 42
5.1.1 安全管理成本分析...................................... 42
5.1.2 安全管理成本模型........................... 43
6 總分包兩級建筑供應鏈安全管理組織關系協調策略
6.1 兩級建筑供應鏈安全管理協調平臺構建
6.1.1 虛擬組織構建的作用
虛擬組織的出現首先是由于市場經濟驅動的,企業的生產要素配置和產品價值的體現都要通過市場實現,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原先單一的產品、單一的戰略目標、有限的資源和不充分的資源配置渠道等難以支撐企業面對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虛擬組織的衍生使得企業可以依靠外界資源優勢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這是催生虛擬組織的根本土壤。更具體來講,采用虛擬組織,各參與成員可以實現以下目的:
充分利用外部資源。自身優勢不同的企業以虛擬組織的形式聯合在一起,為了完成同一個項目而貢獻自身的獨特資源,快速地響應市場對產品的需求,迅速形成生產能力實現價值的增值。
企業組織結構優化。在市場變化快,產品生產過程復雜多樣的情況下,每個參與者可以根據工序提前或者遲后加入,當完成任務后可以迅速業務退出,將資源配置到另外的項目當中,降低了業務退出門檻,提高了運行效率。再造項目運行系統,對企業各個運行環節,例如材料與設備供應、工期、資金等因素進行控制,提高競爭力與增值能力。
降低成本、分散風險。充分利用外部參與者的資源優勢和各自的專業分工,將原先獨立企業面對的產品風險分擔給參與者,同時核心優勢的強強聯合能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7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研究結論
我國工程項目大多采用總分包管理模式,總包商和分包商是工程實施的直接主體,建筑事故的發生多在施工階段,因此總包商和分包商對安全管理有著直接的責任,同時也是有效的安全管理主體。本文首先從總包商和分包商在安全管理過程中承擔的責任和扮演的角色出發,分析了總分包商安全管理的關系特征,又從實踐和理論分析了總分包商安全管理協調合作的基礎,強調了總分包商安全管理構建兩級供應鏈的必要性。通過分析總分包安全管理的影響因素總結出雙方安全管理協調障礙因素,根據協調障礙因素以及總包商面臨的實際問題,構建了不同的協調策略:
(1)構建了行為決策協調策略,實施了對分包商的分類安全